close

閱讀太宰治時,會不斷想起張愛玲。兩人都是描繪手法極為細膩的作家,一個朝向內心世界,一個朝向感官世界,最後卻都卻奇妙地帶給我相同的感動。兩人都是極為自戀的作家,但是型態相當不同;一個最後以自殺結束生命,一個在晚年幾乎足不出戶與世隔離。或者,兩者之間其實並沒有那麼不同….

有人說,太宰治應該是邊緣性人格,我試著說明一下為何我認為是自戀型。

沒錯,以他反覆嘗試自殺,又酗酒,自我形象似乎不太穩定,這幾點來看,是符合DSM診斷系統中的邊緣性人格,而不是自戀型人格。臨床診斷與考試時是應該這麼寫的。

但是DSM的人格診斷裡有一個很大的問題,它沒有描述出Kohut所說的thin-skin narcissisms, 就是薄皮型自戀。我個人是比較喜歡Kohut的分法,因為在精神動力學上是不同的。我認為邊緣性人格要有一個內在分裂的性質,在好壞之間來回劇烈擺盪,自我容易受環境影響而改變。自戀型人格則有一個內在很頑固堅決的自我,他可能脆弱,但是不會改變。

太宰治在「人間失格」與「維榮之妻」呈現的是自我對於他人目光的極度恐懼與無所適從,尤其是「人間失格」,非常經典地描述了薄皮型自戀的內在心理轉折,他的墮落與自殺反應的是自戀傷害後痛苦,而不是邊緣性人格的反覆不定與攻擊性。

正確的臨床診斷,常常不能真實地反應一個人的內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林寓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